服务热线:400-123-4253

让植物在工厂里拔节生长(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BOB

时间:2023-09-05 16:04:18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BOB杨其长:1963年生,安徽芜湖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植物工厂技术体系研究的倡导者,2002年以来率领团队先后攻克植物工厂光配方及LED光源创制、光—耦合节能环境控制、温室主动蓄能调温与空间立体栽培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工厂技术体系。

  走进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植物工厂,立架上,一棵棵奶油生菜生长旺盛;一旁,育种加速器实验室里,一株株水稻颗粒饱满……

  “在大田环境下,水稻从种到收要经历120天;在植物工厂,仅需不到60天就可以成熟收割。”杨其长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叮嘱助手王森,“要注意观察水稻生长状况,详实记录实验数据。”工厂内,通过自动化播种、定植、栽培,各种植物拔节生长……

  每天一早,杨其长就会来到植物工厂,查看植物生长情况,“植物工厂已经实现了植物智能化生产。”杨其长说。

  不靠阳光、不靠土壤,植物工厂是如何种出蔬菜的?杨其长介绍,“植物工厂是由计算机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要素进行全天候控制的工厂”,这里面需要用到植物光配方、环境—营养协同调控、空间立体栽培等理论和技术支撑。

  提及为何要攻克植物工厂技术体系,杨其长坦陈:“让植物像工业品一样在工厂里生产,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出生于安徽农村的杨其长,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在农田里干活的场景:盛夏,水稻金黄。凌晨时分,孩子们跟着大人一同到水田里,手持镰刀,一茬茬地割稻子,直到清晨,经常忙得一身汗水一身泥。“在我的家乡,一年两季水稻,每逢夏收最怕下雨,要抓紧时间抢收、抢种”,杨其长说,经常忙碌一夜,简单吃点东西,又要开始第二天的劳作。

  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让杨其长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那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研究出一种新的粮食种植方式……

  1981年,杨其长考上华中农业大学,选择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做毕业设计时,我选择了设计适合水稻田耕作的机器”,杨其长回忆:尽管当时设计的机器比较粗糙,但通过机械设备改造服务农业生产的意识,已在杨其长心中牢牢扎根……

  大学毕业后,杨其长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生物环境工程专业。“这是农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还是设施农业方向。”杨其长说BOB,“在当时,相关专业人才较少,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就是希望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毕业后进入中国农科院,杨其长从事起设施农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2002年,他接触到了水耕栽培,即利用营养液培植生菜、水稻等农作物。其间,他曾获得科技部的项目支持,着手研究密闭式人工光植物系统。经过几年攻关,2005年,植物工厂著作《植物工厂概论》出版,这是杨其长根据前期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

  同年,一次访学期间的经历,让杨其长关注到了智能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应用的前景。当时,杨其长正在荷兰访学。一天,在同事带领下,他看到国外的实验室用红蓝LED光源培植出了绿油油的生菜。“生菜在实验室里长得比外边还好,说明LED光能充分满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求。”受此启发,杨其长立即联系国内同事,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搭建了一座LED植物工厂实验室。

  可合适的LED光源十分难寻。2006年4月,杨其长回国后,开始寻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帮助。时隔不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他们找来了4块价格昂贵的植物LED光源板。利用这一资源BOB,他和同事们开展了大量植物光配方优化试验,寻找合适的光源优化参数……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光谱?研究团队此前并不清楚,“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等波段,不同植物需要不同波段的优化光谱来进行光合作用,这就要逐个尝试”,杨其长说BOB,经过团队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植物工厂的光配方理论,研发出LED光源创制技术,让植物在工厂内生长成为可能。

  2009年9月,我国第一座智能型植物工厂研制成功。杨其长回忆:“经过团队的周密设计,采取总体设计、分头施工的思路,最终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了工厂生产。”在北京的一座植物工厂,2400平方米的栽培车间内,生菜等长势正旺。“无论外界四季交替、昼夜更迭,植物工厂始终保持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现场负责人姚放说,生菜在普通土地上,一年只能种两三茬;在植物工厂,一年能种15茬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植物工厂已达250多座。

  创建都市农业研究所,王森形容杨其长团队是“飞一般的速度”。2018年3月,杨其长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委派,到成都筹建都市农业研究所和成都农业科技中心。

  白手起家,从零做起。没有办公和实验条件,杨其长就积极争取中国农科院和成都市委的支持,四处寻求办公楼和实验楼;缺乏实验条件,他又争取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大学等单位支持,搭建联合实验室。每天上下班,杨其长都和团队成员一起,来回坐近两个小时的地铁,一边关注新所的建设进展,一边保证科研工作不落后。

  研究所是建起来了,但困难又接踵而至。新研究所缺人,怎样招贤纳才?思前想后,他和团队一起,一方面向应聘人员宣传植物工厂和智慧农业等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为农业技术人才争取到了更多人才扶持政策。

  “做这些努力,就是为了更快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杨其长说,都市农业融合了植物工厂、智慧农业、智能装备、育种加速等前沿技术,实现从实验阶段到应用转化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为此,他联合中国农科院的一些院所单位,举办全国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会议,与农业类企业联建基础实验室和中试实验室,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2022年3月,都市农业研究所的实验楼和办公楼相继建成,杨其长和团队正式入驻;随后,10余支创新团队陆续入驻都市农业研究所,聚焦植物工厂和智慧农业研究。

  在成都温江国际数字设施农业中心产研园,一个个紫红色的集装箱在园区整齐摆放;在监控平台,温度、湿度等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智慧系统智能调节LED光亮度和水肥资源供给植物生长BOB,“这是我们打造的移动智慧植物工厂,未来可以放在城市社区甚至任何角落,为都市提供食物产能,同时还可以用于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杨其长说,研究所已经研究出叶菜工厂、果菜工厂、草莓工厂、育种加速器等植物工厂建设路径,目前,团队已在成都等多地探索建设多形态植物工厂,生产各类果蔬……

  杨其长是个大半生和农业打交道的人,他常笑着说:“自己也是个农民。”从农家子弟到进入农业院校,再到扎根农业科研事业BOB,杨其长潜心为农,只为让农业科技含量更高、产量更多。

  杨其长没有忘记幼时父辈的辛劳。时至今日,杨其长回想起当年抢收抢种的事儿,一幕幕场景仍然难以忘怀。他用大半生实践,只为创造一种可能,就是让植物生长在工厂里,通过高科技调控,让粮食和蔬菜更充分、更精准地生产生长,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杨其长立志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选择专业到从事科研,他始终牢记要服务大农业。提出新理论、研究新技术,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他牢记“国之大者”,勇于承担,一步步攻克难关,将实验室成果推向生产实践,以期泽被万千百姓……让我们为杨其长这样奋战在农业强国一线的科学家点赞,并向他们致敬!

  8月30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一线城市中“拔头筹”,打响“认房不认贷”政策“第一枪”。今晚8时左右,深圳也官宣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

  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夏晓伦)“这家公司可以为大家提供五险一金、餐饮、住宿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都设有办事处,销售额一直都是稳定增长态势”“企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通常业务体系的新员工入职后会开展专门培训,进行为期4-8周的孵化,有理论课讲解,也会有实务类实操,还有老员工不定期的经验辅导。所以基本不用担心零基础上手,更不用担心入职以后会因缺乏培训不能上岗。…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标签:

【产品推荐】